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 他背負患者飛奔百米送院搶救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醫護人員遇到這種緊急情況都會伸出援手,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背負患者飛奔百米送院搶救
201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的陳喜杰,被保送至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普外科繼續深造。自帶“救人體質”的他,曾連續兩年同一天在上班路上救人。
2021年7月12日上班早高峰,陳喜杰像往常一樣坐地鐵前往中山六院。在員村地鐵口出站時,他注意到一名女子低著頭用右手捂著下腹靠在出站口的平臺處。本著醫生的直覺,陳喜杰腦海中瞬間閃過“闌尾炎”“胃腸炎”“泌尿系結石”等診斷。陳喜杰邊上樓梯邊觀察女子能否自行正常行走,看著女子站起又疲軟地倒下,憑著醫務人員的職業本能,他連忙跑過去扶著該女子。
走近女子,陳喜杰才發現她臉色蒼白,嘴唇發紺,呈明顯貧血癥狀,其身子微微向前傾倒,無法坐穩。“當我詢問她相關病史時,她虛弱無力,無法回答。”陳喜杰回憶。他當即決定把該女子送往中山六院急診科治療。當陳喜杰嘗試扶起該女子時,她已無法自己行走。征得對方同意后,陳喜杰背起女子奔向中山六院急診科,邊走還邊詢問對方病史使其保持清醒。
到了急診科后,陳喜杰出示證件向分診臺護士簡要說明情況,協助護士安排床位,交接好后才回到工作崗位。原來,該女子由于痔瘡慢性出血導致貧血,又恰逢經期,貧血加重,所以才在路上暈倒。女子在醫院治療期間,陳喜杰還曾看望她,叮囑她以后身體不舒服要在家屬陪同下及時就診。出院后,被救女子特地帶家屬到醫院向陳喜杰致謝。
此事經多家媒體報道后受到社會關注,陳喜杰本人也因此獲得“阿里巴巴社會正能量特別獎”“廣州市見義勇為獎”等,而他則將獲得的7000元獎勵金全部捐贈出去。當問及此事時,陳喜杰表示,“對我來說,這件事最開心的莫過于患者能夠得到及時診治并順利出院。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是出于本心。如果這件事能讓他人得到鼓舞,大家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能及時施以援手,這件事就有意義。”
偶遇乘客暈倒爭分奪秒救人
巧合的是,時隔一年,就在2022年7月12日,依然是早高峰,陳喜杰在地鐵站換乘時發現一名約40歲的男性乘客倒地,一旁的工作人員正大聲呼喚該男子。陳喜杰見狀立刻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工作人員確認陳喜杰的醫生身份后,協助其評估男子的情況。陳喜杰跪在該男子右側,輕拍其雙肩呼喊試圖將其喚醒,但男子沒有任何反應。陳喜杰進一步探查,發現男子頸動脈無搏動、心臟搏動消失,雙上肢冰涼。此時陳喜杰判斷男子脈搏、呼吸停止,便立即開始心肺復蘇。
與此同時,陳喜杰請工作人員聯系120救護車,準備簡易呼吸球囊、AED等,并請工作人員查看男子包內有無提示其既往疾病史的信息及隨身急救藥品。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陳喜杰開始實施循環心肺復蘇、人工呼吸,期間反復判斷男子神智及心跳、脈搏恢復情況。
待AED到位后,陳喜杰又指導工作人員為男子進行除顫。經過心肺復蘇、AED除顫約4個循環后,該男子恢復微弱的自主呼吸,此時120醫護人員已到位。與120醫護人員一起做心肺復蘇的同時,陳喜杰向醫護人員交代了事發經過。
最后,陳喜杰協助醫護人員將男子轉運至救護車上,自己才返回醫院。
醫者仁心助人為樂成習慣
實際上,這樣的緊急施救并非偶然,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已成為陳喜杰的“習慣”。除了在地鐵里兩度救人,陳喜杰也曾在高鐵上救助被門夾手的乘客;偶遇低血糖暈倒的群眾,他為其找來食物待其恢復正常后才離開;街坊鄰居突發疾病摔倒,陳喜杰也主動為其清理傷口……“治病救人是每一名醫務人員的職責!”陳喜杰說,每次緊急救人都有路人的積極幫助,這讓他尤為感動。
“90后”的陳喜杰陽光開朗,積極向上,對待患者,他也是頗具耐心和愛心,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獲得大家的好評。有一名腫瘤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陳喜杰的貼心照顧,她特地手寫感謝信,表達對陳醫生的感激之情。
工作之余,陳喜杰還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等志愿活動,還曾多次參加核酸采樣等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學及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團委的帶領下,陳喜杰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云南鳳慶三下鄉”系列幫扶活動,為當地送醫送技術。如今,陳喜杰繼續在自己的崗位踐行醫者初心,立志為衛生健康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記者 李丹)
關鍵詞: 醫護人員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 醫生陳喜杰 員村地鐵口
- 上一篇: 這位社區書記年輕卻不簡單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
- 下一篇: 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