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觀測到5種11只次猛禽 白云山猛禽觀測志愿活動啟動
開展觀測猛禽活動
3小時觀測到5種11只次猛禽
“10:07,1只燕隼從龍虎崗東面快速橫穿,被早早在此等候的志愿者李朝東用鏡頭‘捕獲’;
11:17,龍虎崗上空出現3只猛禽盤旋,那是蛇雕、鳳頭鷹、日本松雀鷹;
12:28,兩只日本松雀鷹在龍虎崗西面高空盤旋,1只白喉針尾雨燕快速穿過,打了個圈,被志愿者果斷拍到;
12:34,3只蛇雕在龍虎崗北面超低空盤旋;
13:01,兩只黑冠鵑隼從蕩胸亭方向一路向西,飛越野人谷。”
在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微信公眾號《白云山上的守鷹人》一文中,協會秘書長、此次觀測志愿活動負責人甄軍如是記錄10月7日觀測到的猛禽情況。
甄軍表示,該協會發起的“2022年白云山猛禽觀測志愿活動”從9月23日開始,每天9時至17時,志愿者分別在白云山孖髻嶺、龍虎崗、摩星嶺和鴻鵠樓觀察點進行猛禽觀測,活動將持續兩個月。
甄軍透露,經統計,從9月23日至10月8日,在短短的16天時間內,志愿者共觀測到13種184只次猛禽。其中,10月8日,不到3小時就觀測到燕隼、蛇雕、鳳頭鷹、日本松雀鷹和黑冠鵑隼5種11只次猛禽。
除了這5種和另外3種未識別猛禽外,16天內志愿者還觀測到鳳頭蜂鷹、紅隼、赤腹鷹、紅腳隼、松雀鷹5種猛禽。
“今年是我們協會第二次有計劃組織志愿者在白云山開展猛禽觀測活動。”甄軍介紹,2021年10月初至11月末,他們首次開展白云山猛禽觀測志愿活動,共觀測到15種猛禽。
猛禽
猛禽泛指兇猛的掠食性或食腐性鳥類,如鷹、鵟、雕、隼、鷂、鸮、鶚等,市民所說的“老鷹”就是這些猛禽的俗稱。它們通常具有超強的飛行能力、粗壯有力的喙和腳爪,善于捕捉其他小鳥及動物。
猛禽處于食物鏈頂層,是鳥類中的旗艦物種或傘物種,對于維持環境健康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它們的種類和個體數量遠遠少于其他類群,是關鍵性的、環境指示性物種。
觀察記錄黃胸鹀
曾在海珠濕地拍到黃胸鹀、發現黃胸鹀在增城越冬
不斷觀測到、拍攝到猛禽,讓志愿者欣喜不已。更讓人欣喜的則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極危物種黃胸鹀(禾花雀)不斷被發現。
2018年10月13日,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會員兼理事趙廣勝在海珠濕地帶學生觀鳥的時候,無意中拍到了5只正從草叢中撲棱飛出來的黃胸鹀。這是海珠濕地首次拍到黃胸鹀的身影。
黃胸鹀數量少,極難發現,最近一次在廣州市內有跡可查的“現身”為2014年,有民間記錄者在增城拍到黃胸鹀的身影。
自海珠濕地首次發現黃胸鹀的身影后,廣州不斷拍到黃胸鹀。
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協會組織志愿者不間斷觀察記錄發現,有黃胸鹀個體在增城朱村街等兩處越冬,這也是在中國觀鳥記錄中心記錄中,廣州區域首次被記錄到有黃胸鹀越冬。
“去年我在增城石灘鎮一次拍到40只黃胸鹀。”甄軍表示,去年4月29日下午,他在石灘鎮一處灌木叢拍黃胸鹀時,竟然拍到一大群,“回家打開電腦看圖,好家伙,全是!”甄軍數了數,一張照片就有40只黃胸鹀。“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黃胸鹀遷徙時集群飛行’。”甄軍開心地說。
“10月1日、10月5日在增城、從化多地也記錄到黃胸鹀。”甄軍透露,這些數據來自黃胸鹀保護志愿者,他們都是富有經驗的觀鳥者。
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自2015年成立,是由個人會員、單位會員自愿組成的地方性、聯合性、專業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骨干成員具有鳥類學、昆蟲學、植物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專業背景。協會承擔眾多科普教育項目,如開展學生觀鳥活動,組織專家及資深自然觀察者開展知識科普講座等。
黃胸鹀
黃胸鹀,又名禾花雀,是雀形目鹀科鹀屬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喜食植物種子,標志性特征為胸部的亮黃色羽毛。黃胸鹀在2000年時仍是數量豐富的無危物種,近年來數量銳減,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鹀的評級升為“極危”,2021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生態越來越好吸引鳥類停留
廣州地處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中的“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上,每年都會有包括黃胸鹀在內的多種鳥類遷徙經過。這些鳥類在遷徙途中需要休息、補充能量,往往會選擇安全、食物豐富的地方作為停歇地、加油站。
專家分析,由于近年來市民愛鳥、保護野生動物意識不斷提高,加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和食物增加,吸引黃胸鹀等眾多鳥類到來。
(記者 黃熙燈)
- 上一篇: 全球僅存4000余只 “鳥中大熊貓”首次現身河源境內
- 下一篇: 最后一頁